0755-22675656
【观点】发挥企业领导力,共筑防疫阵线
2021/04/27
879
当前印度疫情肆虐,引发国际恐慌;国内随着五一小长假的到来,人群流动变得频繁,疫情的防范难度加大,新冠病毒的防治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。
 
如何防治新冠病毒?
 
直线管理咨询营销顾问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——打疫苗!
 
 打新冠疫苗,别再犹豫了

借助下面这篇文章,直线管理咨询的营销顾问呼吁大家尽快接种疫苗,也希望各个企业能够加强对员工的培训,让员工了解接种疫苗的重要性。
 
预防新冠肺炎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。当接种率达70%~80%时,才能产生群体免疫,并且接种人数越多、速度越快,越有助于尽快形成免疫屏障。
 
未接种原因五花八门
 
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,截至4月11日,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过1.67亿剂次。然而,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,新冠疫苗接种率不仅距构筑免疫屏障所需的70%存在差距,也与某些发达经济体存在明显差距。
 
为了解人们暂未接种新冠疫苗的原因,《生命时报》近日展开了网络调查,共计854人参加。结果显示,认为“国内疫情稳定,接种新冠疫苗不是特别紧急、迫切”的人最多,占到26.4%;其次是“新冠疫苗研发时间相对短,担心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,给身体带来损伤”,占24.5%;再次是“患有心脑血管疾病、免疫系统疾病等慢性病,或过敏体质,担心接种疫苗对身体不利”,占15%;认为“目前临床试验数据有限,想观望一段时间再做决定”“新冠病毒在不断变异,担心疫苗的保护作用不大”“周围人都接种了新冠疫苗,他们免疫了,我就不用打了”的人分别占11.5%、8%、1.8%。另外,约有12.8%的人是因为没预约成功而暂未接种。
 
 打新冠疫苗,别再犹豫了

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、教授金辉表示,全球“疫苗犹豫”现象都很严重。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“全球十大健康威胁”中,“疫苗犹豫”就位列其一。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“疫苗犹豫”的3C模型,即信心(confidence,对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信任)、自满(complacency,感知疾病风险、接种疫苗的必要性等)和便利(convenience,接种疫苗的障碍等)。公众对疫苗的不信任,对疫情形势错误预估等,是当下“疫苗犹豫”的主要原因。
 
“疫苗犹豫”没必要
 
近日,针对大众的种种疑虑,权威专家一一给出了解答。
 
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,如果其他国家都接种了新冠疫苗,将来中国再开放国门,我国绝大部分人处于无免疫状态,那样很可能又会暴发疫情。可见,认为“国内疫情稳定就没必要打疫苗”的想法不可取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表示:“人群形成免疫屏障可以有效控制疫情传播,但不代表个体不会感染,他人打疫苗是他人有了保护,你没打疫苗,依然有被感染的风险。”因此,不能有“别人打了疫苗我就可以不打”的侥幸心理。
 
 打新冠疫苗,别再犹豫了

针对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是否可以接种新冠疫苗,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(第一版)》明确指出:“健康状况稳定,药物控制良好的慢性病人群不作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禁忌人群,建议接种。”通常的疫苗接种禁忌包括:对疫苗的活性成分、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、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,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;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(如急性过敏反应、血管神经性水肿、呼吸困难等);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(如横贯性脊髓炎、格林巴利综合症等);正在发热者,或患急性疾病,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,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;妊娠期妇女。而对一般的过敏,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安志杰表示,过敏性鼻炎、花粉过敏等,和疫苗成分没有直接关系,不是疫苗的接种禁忌。目前新冠疫苗成分里不含抗生素,因此抗生素过敏也不作为接种禁忌。
 
对于疫苗副作用问题,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邵一鸣表示:“传统的灭活疫苗安全性是非常好的,我们完全掌控远期的副作用,安全性是完全可以把控的。蛋白疫苗、病毒载体疫苗也使用了很多年,副作用完全在安全、可接受的范围内。”虽然新冠病毒在不断变异,但邵一鸣认为,部分变异株可能会降低疫苗的保护效率,但只是一个程度的下降。疫苗保护率下降,一般是对轻症的病例,对重症病例保护率还是比较高的。
 
三方努力,共筑免疫屏障
 
疫苗不仅是个人健康的“保护伞”,还是维持全社会安定健康的重要保障。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副书记、副院长、副教授凤启龙表示,应对“疫苗犹豫”,需要政府、预防接种工作者及公众共同努力,筑起免疫屏障。
 
加强疫苗监管。疫苗效力、效果和公共卫生影响等数据是受种者愿意接种的重要依据。监管机构应该保持疫苗质量、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评估透明,对持续的安全监督负责,并及时向公众提供最新的安全使用建议。2019年12月正式实施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》,为我国疫苗全流程管理提供了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制保障。
 
提高“疫苗素养”。金辉建议,强化公众对疫苗的客观认识,包括接种疫苗的收益和不接种的严重后果;强化公众对接种风险的科学判断,及时纠正公众对谣言的理解;医务工作者的建议在转变公众“疫苗犹豫”态度中起很大作用,应推广社区教育,增强公众和医务人员的互动,有助保持公众疫苗接种信心。
 
注重风险沟通。政府、权威机构应利用媒体等加强与公众的疫苗风险沟通,使公众对接种收益与风险有客观认识;引导媒体正确报道,及时公布信息并做合理的解读与科普;公众则要注意甄别疫苗相关信息的真伪,建议从权威媒体等渠道获取疫苗接种知识,避免受不当信息误导。
 
提高疫苗可及性。接种服务应结合社区居民分布特点,合理设置接种门诊和运转周期,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提供预防接种服务;一旦疫苗大量供应,应该在熟悉的地方提供广泛的可及性,如将新冠肺炎检测中心改为疫苗接种中心;针对新冠疫苗优先人群,特别是社会经济背景较低的人群,通过短信、电子邮件、电话等途径,及时传递疫苗接种提示信息。
 
强化责任意识。“具有高度集体责任感的人愿意为他人利益接种疫苗”应该成为我国的社会规范。凤启龙建议,在强调个人接种疫苗责任的同时,强化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担当。研究发现,让接种疫苗的卫生工作者佩戴写着“我接种了疫苗以保护您”的徽章,会提高疫苗接种率。

《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,旨在分享,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!》
专业咨询顾问为您提供1对1专属服务
立即咨询